第二類 貨物品名:甲烷、乙烷
甲烷安全技術說明
*部分 化學品名稱及標識
化學品中文名稱:甲烷
中文名稱:沼氣
CAS No.:74-82-8
分子式:CH4
分子量:16.04
第二部分 成分/組成信息
成分 | 化學式 | 含量(%) |
甲烷 | CH4 | 99.9 |
甲烷 | CH4 | 99.999 |
第三部分 危險性概述
危險性類別:根據化學品分類、警示標簽和警示性說明規范系列標準,該產品屬于易燃氣體,類別2類。
健康危害:甲烷對人基本無毒,但濃度過高時,使空氣中氧含量明顯降低,使人窒息。當空氣中甲烷達25%~30%時,可引起頭痛、頭暈、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跳加速、共濟失調。若不及時脫離,可致窒息死亡,皮膚接觸液化本品,可致凍傷。
燃爆危險:本品易燃,具窒息性。
第四部分 急救措施
皮膚接觸:若有凍傷,就醫治療。
吸入: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呼吸困難,給輸氧,如呼吸停止,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就醫。
食入:不會通過該途徑接觸。
第五部分 消防措施
危險特性:易燃,與空氣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熱源和明火有燃燒爆炸的危險。與五氧化溴、氯氣、次氯酸、三氟化氮、液氧、二氟化氧及其它強氧化劑接觸劇烈反應。
有害燃燒產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滅火方法:切斷氣源。若不能切斷氣源,則不允許熄滅泄漏處的火焰。噴水冷卻容器,可能的話將容器從火場移至空曠處。
滅火劑:霧狀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注意事項:消防人員必須佩戴空氣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風向滅火。
第六部分 泄漏應急處理
應急處理: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上風處,并進行隔離,嚴格限制出入,切斷火源。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自給正壓式呼吸器,穿防靜電工作服,盡可能切斷泄漏源,合理通風,加速擴散,噴霧狀水稀釋、溶解。構筑圍堤或挖坑收容產生的大量廢水。如有可能,將漏出氣用排風機送至空曠地方或裝設適當噴頭燒掉,也可以將漏氣的容器移至空曠處,注意通風,漏氣容器要妥善處理,修復、檢驗后再用。
環境保護措施:無毒,排入大氣。
第七部分 操作處置與儲存
操作注意事項:密閉操作,全面通風,操作人員必須經過專門培訓,嚴格遵守操作規程。遠離火種、熱源,工作場所嚴禁吸煙,使用防爆型的通風系統和設備。防止氣體泄漏到工作場所空氣中,避免與氧化劑接觸,在傳送過程中,鋼瓶和容器必須接地和跨接,防止產生靜電。搬運時輕裝輕卸,防止鋼瓶及附件破損,配備相應品種和數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應急處理設備。
儲存注意事項:儲存于陰涼、通風的庫房,遠離火種、熱源,庫溫不宜超過30℃。應與氧化劑等分開存放,切忌混儲。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風設施,禁止使用易產生火花的機械設備和工具,儲區應備有泄漏應急處理設備。
第八部分 安全防護措施
呼吸系統防護:一般不需要特殊防護,但建議特殊情況下,佩戴自吸過濾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護:一般不需要特殊防護,高濃度接觸時可戴安全防護眼睛。
身體防護:穿防靜電工作服。
手防護:戴一般作業防護手套。
其它防護:工作現場嚴禁吸煙,避免長期反復接觸。
第九部分 運輸信息
包裝方法:鋼質氣瓶。
運輸注意事項:采用剛瓶運輸時必須戴好鋼瓶上的安全帽。鋼瓶一般平放,并應將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過車輛的防護欄板,并用三角木墊卡牢,防止滾動。運輸時運輸車輛應配備相應品種和數量的消防器材。裝運該物品的車輛排氣管必須配備阻火裝置,禁止使用易產生火花的機械設備和工具裝卸,嚴禁與氧化劑等混裝混運。夏季應早晚運輸,防止日光曝曬,中途停留時應遠離火種、熱源。公路運輸時要按規定路線行駛,勿在居民區和人口稠密區停留。
第十部分 法規信息
法規信息:化學危險物品安全管理條例(1987年2月17日**發布),化學危險物品安全管理條例實施細則 (化勞發[1992] 677號),工作場所安全使用化學品規定 ([1996]勞部發423號)等法規,針對化學危險品的安全使用、生產、儲存、運輸、裝卸等方面均作了相應規定;常用危險化學品的分類及標志 (GB 13690-92)將該物質劃為第2.1 類易燃氣體。
乙烷安全技術說明
*部分 化學品名稱及標識
化學品中文名稱:乙烷
CAS No.:74-84-0
分子式:C2H6
分子量:30.07
第二部分 成分/組成信息
成分 | 化學式 | 含量(%) |
乙烷 | C2H6 | 99.5% |
第三部分 危險性概述
危險性類別:根據化學品分類、警示標簽和警示性說明規范系列標準,該產品屬于易燃氣體,類別2類。
健康危害:高濃度時,有單純性窒息作用,空氣中濃度大于6%時,出現眩暈、輕度惡心、麻醉癥狀;達40%以上時,可引起驚厥,甚至窒息死亡。
燃爆危險:本品易燃,具窒息性。
第四部分 急救措施
皮膚接觸:若有凍傷,就醫治療。
吸入: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呼吸困難,給輸氧。如呼吸停止,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就醫。
食入:不會通過該途徑接觸。
第五部分 消防措施
危險特性:易燃,與空氣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熱源和明火有燃燒爆炸的危險,與與氟、氯等接觸會發生劇烈的化學反應。
有害燃燒產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滅火方法:切斷氣源,若不能切斷氣源,則不允許熄滅泄漏處的火焰。噴水冷卻容器,可能的話將容器從火場移至空曠處。
滅火劑:霧狀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注意事項:消防人員必須佩戴空氣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風向滅火。
第六部分 泄漏應急處理
應急處理: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上風處,并進行隔離,嚴格限制出入,切斷火源。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自給正壓式呼吸器,穿防靜電工作服,盡可能切斷泄漏源,合理通風,加速擴散。如有可能,將漏出氣用排風機送至空曠地方或裝設適當噴頭燒掉,也可以將漏氣的容器移至空曠處,注意通風,漏氣容器要妥善處理,修復、檢驗后再用。
環境保護措施:無毒,排入大氣。
第七部分 操作處置與儲存
操作注意事項:密閉操作,全面通風。操作人員必須經過專門培訓,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建議操作人員穿防靜電工作服遠離火種、熱源,工作場所嚴禁吸煙,使用防爆型的通風系統和設備。防止氣體泄漏到工作場所空氣中避免與氧化劑、鹵素接觸。在傳送過程中,鋼瓶和容器必須接地和跨接,防止產生靜電。搬運時輕裝輕卸,防止鋼瓶及附件破損,配備相應品種和數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應急處理設備。
儲存注意事項:儲存于陰涼、通風的庫房。遠離火種、熱源,庫溫不宜超過30℃,應與氧化劑、鹵素分開存放,切忌混儲。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風設施,禁止使用易產生火花的機械設備和工具,儲區應備有泄漏應急處理設備。
第八部分 安全防護措施
呼吸系統防護:一般不需要特殊防護,但建議特殊情況下,佩戴自吸過濾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護:一般不需要特殊防護。
身體防護:穿防靜電工作服。
手防護:戴一般作業防護手套。
其它防護:工作現場嚴禁吸煙,避免長期反復接觸。
第九部分 運輸信息
包裝方法:鋼質氣瓶。
運輸注意事項:采用剛瓶運輸時必須戴好鋼瓶上的安全帽。鋼瓶一般平放,并應將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過車輛的防護欄板,并用三角木墊卡牢,防止滾動。運輸時運輸車輛應配備相應品種和數量的消防器材。裝運該物品的車輛排氣管必須配備阻火裝置,禁止使用易產生火花的機械設備和工具裝卸。嚴禁與氧化劑、鹵素等混裝混運。夏季應早晚運輸,防止日光曝曬。中途停留時應遠離火種、熱源。公路運輸時要按規定路線行駛,勿在居民區和人口稠密區停留。
第十部分 法規信息
法規信息:化學危險物品安全管理條例(1987年2月17日**發布),化學危險物品安全管理條例實施細則 (化勞發[1992] 677號),工作場所安全使用化學品規定 ([1996]勞部發423號)等法規,針對化學危險品的安全使用、生產、儲存、運輸、裝卸等方面均作了相應規定;常用危險化學品的分類及標志 (GB 13690-92)將該物質劃為第2.1 類易燃氣體。
第三類 貨物品名:油漆
油漆安全技術說明
*部分 化學品名稱及標識
化學品中文名稱:油漆
中文名稱2:塑膠漆
第二部分 成分/組成信息
成分 | 化學式 | 含量(%) |
油漆 | CH3,COOCH3 | 15% |
油漆 | CH3,COOCH2CH2CH3 | 15% |
油漆 | CH5 ( CH3) | 40% |
第三部分 危險性概述
危險性類別:根據化學品分類、警示標簽和警示性說明規范系列標準,該產品屬于易燃液體,類別3類。
侵入途徑:吸入、眼部接觸、皮膚接觸、吞食。
健康危害:頭暈、頭痛、惡心。
燃爆危險:本品易燃。
環境危害:一旦油漆進入下水道,將污染河水。
第四部分 急救措施
皮膚接觸:脫去被污染的衣物,用大量流動清水沖洗,或就醫。
眼睛接觸:提起眼臉,用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或就醫。
吸入:應速帶離現場,至空氣清新處,保持環境通風。如呼吸困難,給輸氧。
食入:飲足量溫水,催吐,或就醫。
第五部分 消防措施
危險特性:較易燃燒,遇明火、高熱能引起燃燒。
有害燃燒產物:與氧化劑能發生強烈反映。
滅火方法:應用二氧化碳﹑干化學粉末、泡沫、砂、泥土或水霧(不可用水噴射)。
滅火劑:霧狀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沙土。
第六部分 泄漏應急處理
應急處理:
1.產品意外溢出時能采取之步驟
消除一切可能火源,例如火焰、火花,從該區域撤離人員。避免吸入其氣體,并戴上能提供所需空氣之呼吸器械,呼吸口罩只可在撤離時使用。
2.少量溢出
用沙或泥土吸收溢出之液體,然后移至安全地區,以待日后處理。
3.大量溢出
用沙或泥土防止溢出之液體蔓延,如溢出之液體進入下水道,則有爆炸或毒性之潛在危險,應立即通知有關當局(尤其消防局),可能的話將溢出之液體轉入槽罐以備日后回收或處理,否則按處置小量溢出的方法處理溢出之液體。
第七部分 操作處置與儲存
操作注意事項:輕拿輕放,遠離火源。
儲存注意事項:
1.獨立擺放于通風區域;
2.嚴禁煙火;
3.工場內保持良好通風狀態;
4.采取措施,防止靜電發生;
5. 用容器密封盛裝。
第八部分 安全防護措施
呼吸系統防護:空氣中濃度超標時,必須佩戴自吸過濾式防毒面具。
眼睛防護:一般不需特殊防護。
身體防護:一般不需特殊防護。
手防護:戴橡膠耐油手套。
其它防護:工作場所嚴禁吸煙,避免長期反復接觸。
第九部分 運輸信息
包裝方法:15-25公斤鐵皮桶、180-200公斤鐵皮桶、4-8公斤小鐵皮罐裝。
運輸注意事項:
1、油漆裝卸過程中應該遠離火源、熱源等高溫點,裝車時要小心,不能有撞擊、拖拉、相互摩擦等粗暴行為。
2、油漆桶不能倒置,桶口要朝上放置;堆放要整齊,裝卸完之后要用網罩將油漆固定。
3、裝車多層堆疊時,層間要使用墊子相隔,并固定漆桶
4、卸貨時不能將油漆桶滾下,放置劇烈摩擦產生火花,不能發生嚴重撞擊,以防油漆桶破裂
5、運輸車量要符合防爆標準,行駛過程中不要急停急剎,以防油漆相撞破裂。
6、車輛中要攜帶滅火器、捆扎帶等,不能攜帶會沖突的油漆。
第十部分 法規信息
化學危險品安全管理條例,化學危險品安全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等。
第6類 貨物品名:農藥
農藥安全技術說明
*部分 化學品名稱及標識
化學品中文名稱:甲霜靈
中文名稱2:D,L-N-(2,6-二甲基苯基)-N-(2'-甲氧基乙酰)丙氨酸甲酯
分子式:C15H21NO4
相對分子質量:279.37
第二部分 成分/組成信息
成分 | 化學式 | 含量(%) |
甲霜靈 | C15H21NO4 | / |
第三部分 危險性概述
危險性類別:根據化學品分類、警示標簽和警示性說明規范系列標準,該產品屬于毒害品,類別6類。
健康危害:有毒,對眼、皮膚、呼吸道有刺激性。
環境危害:對環境有輕微危害。
燃爆危險:本品可燃,具弱刺激性。
第四部分 急救措施
皮膚接觸:脫去污染的衣著,用大量流動清水沖洗。
眼睛接觸:提起眼臉,用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或就醫。
吸入: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暢通,如呼吸有苦難,給輸氧。如呼吸停止,立即進行人工呼吸,或就醫。
食入:飲足量溫水,催吐,或就醫。
第五部分 消防措施
危險特性:遇明火,高熱可燃,其粉體與空氣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當達到一定濃度時,遇火星會反生爆炸,受高溫熱分解產生有毒的腐蝕性煙氣。
有害燃燒產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
滅火方法:盡可能將容器從火場移至空曠處。
滅火劑:沙土、二氧化碳、干粉、泡沫、霧狀水。
第六部分 泄漏應急處理
隔離泄漏污染區,限制出入。切斷火源。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防塵口罩,穿一般作業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觸泄漏物。
小量泄漏:避免揚塵,小心掃起,置于袋中轉移至安全場所。
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運至廢物處理場所處置。
第七部分 操作處置與儲存
操作注意事項: 密閉操作,全面通風。防止粉塵釋放到車間空氣中。操作人員必須經過專門培訓,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建議操作人員佩戴自吸過濾式防塵口罩,戴化學安全防護眼鏡,穿透氣型防毒服,戴防化學品手套。遠離火種、熱源,工作場所嚴禁吸煙。使用防爆型的通風系統和設備。避免產生粉塵。避免與氧化劑接觸。配備相應品種和數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應急處理設備。倒空的容器可能殘留有害物。
儲存注意事項:儲存于陰涼、通風的庫房。遠離火種、熱源。防止陽光直射。包裝密封。應與氧化劑分開存放,切忌混儲。配備相應品種和數量的消防器材。儲區應備有合適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第八部分 安全防護措施
呼吸系統防護:空氣中粉塵濃度較高時,建議佩戴自吸過濾式防塵口罩。
眼睛防護:戴化學安全防護眼睛。
身體防護:穿透氣型防毒服。
手防護:戴防化學品手套。
其它防護:接觸物品工作時不得進食、飲水或吸煙,工作完畢,清洗,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
第九部分 運輸信息
危險貨物編號:61904
包裝類別:塑料袋、牛皮紙袋
包裝方法:塑料袋或二層牛皮紙袋外全開口或中開口鋼桶;兩層塑料袋或一層塑料袋外麻袋、塑料編織袋、乳膠布袋;塑料袋外復合塑料編織袋(聚丙烯三合一袋、聚乙烯三合一袋、聚丙烯二合一袋、聚乙烯二合一袋);塑料袋或二層牛皮紙袋外普通木箱;螺紋口玻璃瓶、塑料瓶、復合塑料瓶或鋁瓶外普通木箱;塑料瓶、兩層塑料袋或兩層牛皮紙袋(內或外套以塑料袋)外瓦楞紙箱。
運輸注意事項:運輸時包裝所用的麻袋、塑料編織袋、復合塑料編織袋的強度應符合國家標準要求。運輸前應先檢查包裝容器是否完整、密封,運輸過程中要確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墜落、不損壞。嚴禁與酸類、氧化劑、食品及食品添加劑混運。運輸時運輸車輛應配備相應品種和數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應急處理設備。運輸途中應防曝曬、雨淋,防鐵路運輸時包裝所用的麻袋、塑料編織袋、復合塑料編織袋的強度應符合國家標準要求。運輸前應先檢查包裝容器是否完整、密封,運輸過程中要確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墜落、不損壞。嚴禁與酸類、氧化劑、食品及食品添加劑混運。運輸時運輸車輛應配備相應品種和數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應急處理設備。運輸途中應防曝曬、雨淋,防高溫。公路運輸時要按規定路線行駛,勿在居民區和人口稠密區停留。
第十部分 法規信息
化學危險物品安全管理條例(1987年2月17日**發布),化學危險物品安全管理條例實施細則 (化勞發[1992] 677號),工作場所安全使用化學品規定 ([1996]勞部發423號)等法規,針對化學危險品的安全使用、生產、儲存、運輸、裝卸等方面均作了相應規定;常用危險化學品的分類及標志 (GB 13690-92)將該物質劃為第6.1 類毒害品。
第8類 貨物品名:氫氧化鈉
氫氧化鈉安全技術說明
*部分 化學品名稱及標識
化學品中文名稱:氫氧化鈉、苛性鈉、燒堿
分子式:NaOH
相對分子質量:40.00
結構式:Na—OH
第二部分 成分/組成信息
成分 | 化學式 | 含量(%) |
氫氧化鈉 | NaOH | / |
第三部分 危險性概述
1、危險性類別:根據化學品分類、警示標簽和警示性說明規范系列標準,該產品屬于腐蝕性物品,類別8類。
2、侵入途徑:吸入、食入。
3、健康危害:該品有強烈刺激和腐蝕性,粉塵或煙霧會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蝕鼻中隔;皮膚和眼與NaOH直接接觸會引起灼燒;誤服可造成消化道灼傷,粘膜糜爛、出血和休克。
4、燃燒分解產物:可能產生有害的毒性煙霧。
5、環境危害:該品不會燃燒,遇水和水蒸氣大量放熱,形成腐蝕性溶液,與酸發生中和反映并放熱,具有強腐蝕性。
第四部分 急救措施
1、皮膚接觸:應立即用大量水沖洗,在涂上3%-5%的硼酸溶液。
2、眼睛接觸:立即提起眼臉,用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至少15分鐘,或用硼酸溶液沖洗,或就醫。
3、吸入: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必要時進行人工呼吸,或就醫。
4、食入:應盡快用蛋白質之類的東西清洗干凈口中毒物,如牛奶、酸奶等奶質物品,患者清醒時立即漱口,口服稀釋的醋或檸檬汁,或就醫。
第五部分 消防措施
1、危險特性:較易燃燒,遇明火、高熱能引起燃燒。
2、有害燃燒產物:不燃燒物質
3、滅火方法:消防人員必須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
4、滅火劑:二氧化碳、沙土、霧狀水。
第六部分 泄漏應急處理
隔離泄漏污染區,周圍設警告標志,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學防護服。不要直接接觸泄漏物,用清潔的鏟子收集于干燥潔凈有蓋的容器中,以少量NaOH加入大量水中,調節至中性,再放入廢水系統。也可以用大量水沖洗,經稀釋的洗水放入廢水系統。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無害處理后廢棄。
第七部分 操作處置與儲存
操作注意事項: 密閉操作,操作人員必須經過培訓,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建議操作人員佩戴頭罩型電動送風過濾式防塵呼吸器,穿橡膠耐酸堿副,戴橡膠耐酸堿手套。遠離易燃、可燃物。避免產生粉塵。避免與酸類接觸。搬運時輕裝輕卸,防止包裝及容器損壞。配備泄漏應急處理設備。倒空的容器可能殘留有害物。稀釋或制備溶液時,應把堿加入水中,避免沸騰和飛濺
儲存注意事項:儲存于陰涼、干燥、通風的庫房。遠離火種、熱源、庫溫不宜超過35℃。相對濕度不超過80﹪。包裝密閉,切勿受潮。應與易(可)燃物、酸類等分開存放,切忌混儲。儲區應備有合適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第八部分 安全防護措施
呼吸系統防護:必要時佩帶防毒口罩。
眼睛防護:戴化學安全防護眼睛。
身體防護: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
手套防護:戴橡皮手套。
其他防護:工作后,淋浴更有,注意個人清潔衛生。
第九部分 運輸信息
危險貨物編號 :82001
包裝類別:Ⅱ類包裝,紙箱裝
包裝標志:腐蝕品
包裝方法:固體可裝入0.5mm厚的鋼桶中嚴封,每桶凈重不超過100kg;塑料袋或二層牛皮紙袋外全開口或中開口鋼桶;螺紋口玻璃瓶、鐵蓋壓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屬桶(罐)外普通木箱;螺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鍍錫薄鋼板桶(罐)、金屬桶(罐)、塑料瓶或金屬軟管外瓦楞紙箱。
運輸注意事項:運輸時鋼桶包裝的可用高欄車運輸。起運時包裝要完整,裝載應穩妥。運輸過程中要確保容器不泄露、不倒塌、不墜落、不損壞,嚴禁與易燃物或可燃物、酸類、食用化學品等混裝混運。運輸時運輸車輛應配備相應數量和品種的消防器材及泄露應急處理設備。
第十部分 法規信息
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2002年6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大**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止法(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屆全國人大**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人名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屆全國人大**第十一次會議通過);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2002年1月9日**第52次常務會議通過);安全生產許可條例(2004年1月7日**第34次常務會議通過);常用危險化學品的分類及標志(GB13690-92);危險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GBZ2.1-2007);危險化學品名錄;
第九類 貨物品名:電池組
電池組安全技術說明
*部分 化學品名稱及標識
化學品中文名稱:鉛酸蓄電池
第二部分 成分/組成信息
危險組分 | 濃度,% | CAS No. |
氧化鉛 | 31.2 | 1309-60-0 |
鉛 | 30 | 7439-92-1 |
硫酸 | 24.6 | 7664-93-9 |
第三部分 危險性概述
健康危害:硫酸可導致眼睛嚴重刺激,角膜損傷、燒傷和失明;可導致皮膚嚴重刺激,燒傷和潰瘍;可能導致口腔、咽喉、食道和胃嚴重刺激;吸入硫酸蒸氣或薄霧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呼吸刺激。鉛及其氧化物:可能引起眼睛不適感;急性攝入可引起急性腹痛、惡心、嘔吐、腹瀉和嚴重的痙攣,還可能迅速導致系統毒性;吸入鉛塵或煙霧可能會導致上呼吸道及肺部發炎。
環境危害:對環境有危害,對水體、土壤和大氣可造成污染。
第四部分 急救措施
皮膚接觸:脫去污染的衣著,用肥皂水和清水沖洗皮膚。
眼睛接觸:提起眼瞼,用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或就醫。
吸 入: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呼吸
困難,給輸氧,如呼吸停止,立即進行人工呼吸,或就醫。
食 入:如食入硫酸,立即漱口,給飲牛奶、蛋清或植物油等,不可催吐,立即就醫,如食入鉛,立即咨詢醫生。
第五部分 消防措施
特別危險性:蓄電池搖晃、摩擦、著火或遇其它點火源具有爆炸危險。電解液(硫酸)有強烈的腐蝕性。與易燃物和可燃物接觸會發生劇烈反應,甚至引起燃燒。遇電石、高氯酸鹽、雷酸鹽、硝酸鹽、苦味酸鹽、金屬粉末等猛烈反應,發生爆炸或燃燒。能與普通金屬發生反應, 放出氫氣而與空氣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鉛及其氧化物受高熱分解放出有毒的氣體。
滅火方法及滅火劑:本品不燃,根據具體的著火物質選擇合適的滅火劑。
保護消防人員的防護裝備:消防人員穿防火防毒服,穿消防防護靴,佩戴正壓式空氣呼吸器,做好個體防護。禁止向泄漏物噴柱狀水,不要讓水進入包裝容器內,避免本品飛濺灼傷。
第六部分 泄漏應急處理
應急處置程序:操作人員必須經過專門培訓,嚴格遵守操作規程。保證充分的通風。疏散員工,直到煙霧從受污染區域散去。如遇電解液泄漏,盡量不要吸入氣體;避免污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避免地面和大氣污染;建議操作人員使用防護眼鏡和手套等個體防護裝備,適用吸水材料(沙、土或蛭石)吸收任何滲出的物質。用塑料袋密封泄漏電池和污染的吸水材料,根據當地的規定處置特別的廢棄物。避免強無機酸、堿溶液、強氧化劑材料和導電材料等接觸。配備泄漏應急處理工具和裝備。
環境保護措施: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溝等限制性空間。
泄漏化學品的收容、清除方法及所使用的處置材料:電池液(硫酸):小量泄漏: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蘇打灰混合。也可以用大量水沖洗,洗水稀釋后放入廢水系統。大量泄漏:構筑圍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轉移至槽車或專用收集器內,回收或運至廢物處理場所處置。鉛及其氧化物:小量泄漏:用沙土、干燥石灰或蘇打灰混合,然后避免揚塵,收集于干燥凈潔有蓋的容器中,轉移至安全地帶。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無害處理后廢棄。
防止發生次生危害的預防措施:設置警戒區域,防止無防護措施人員進入泄露區域,防止泄露物進入水體。消除過程中避免產生再次泄露。
第七部分 操作處置與儲存
操作處置:密閉操作,注意通風。操作盡可能機械化、自動化。操作人員必須經過專門培訓,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建議操作人員佩戴自吸過濾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橡膠耐酸堿服,戴橡膠耐酸堿手套。避免損壞容器。遠離火、火花和高溫。防止煙霧泄漏到工作場所空氣中。搬運時要輕裝輕卸,防止包裝及容器損壞。配備泄漏應急處理設備。倒空的容器可能殘留有害物。
儲存注意事項:儲存于陰涼、干燥、通風的庫房。庫溫不超過35℃,相對濕度不超過80%。保持容器密封。應與強無機酸、堿溶液、強氧化劑材料和導電材料分開存放,切忌混儲。儲區應備有泄漏應急處理設備和合適的收容材料。
第八部分 安全防護措施
呼吸系統防護:可能接觸其煙霧時,佩戴自吸過濾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空氣呼吸器。緊急事態搶救或撤離時,建議佩戴正壓式空氣呼吸器。
手防護:戴橡膠耐酸堿手套。
眼睛防護:戴安全防護眼鏡。
皮膚和身體防護:穿橡膠耐酸堿工作服。
特殊防護措施:在作業區內設噴淋器和沖眼器工作現場禁止吸煙、進食和飲水。工作完畢,淋浴更衣。單獨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備用。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
第九部分 運輸信息
包裝方法:纖維板箱或膠合板箱
運輸注意事項:嚴禁翻滾和摔擲有包裝箱的電池組,起運時包裝要完整,裝載應穩妥。運輸過程中要確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墜落、不損壞。避免與強無機酸、堿溶液、強氧化劑材料和導電材料等混裝混運。運輸時運輸車輛應配備泄漏應急處理設備。運輸途中應防曝曬、雨淋,防高溫。公路運輸時要按規定路線行駛,勿在居民區和人口稠密區過長時間停留。